策展人序

加拿大詩人歌手李歐納・柯恩有一句歌詞,傳誦甚廣:「萬物皆有縫隙,光才能從那裡照進來。」(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. That's how the light gets in.)這行詩消解了我們對不完美人生的沮喪,對倒退世界的焦慮,對茫茫前途的杞憂。沒錯,生命充滿雜質,並非一體成形,所以一定有接縫;隨著時光磨損,接縫也一定會出現裂隙。然而,生命正是在崩解的時刻,才會出現轉變的契機。

關於縫隙,法國電影大師羅伯・布烈松更有一個對於藝術本質的思考:「不要追求詩,它自己會從縫隙滲入。」(Don't run after poetry. It penetrates unaided through the cracks.)布烈松不寫詩,他質樸的、斷錯的電影,卻充滿詩意。追求詩,反而會讓作品變成「詩意的」,而非「詩的」。對一般人而言,「詩意」──無論文字或情境的優美、傷感──正是得以辨識「詩」的要素。然而,對於真正的詩人而言,詩,只要真實地活著、真誠地訴說,它就會自動到來。

每年為臺北詩歌節構思主題,都希望能與時俱進,作時代的喉舌,作夜半的鼓聲。詩有其敏感纖細的內核,也有其對於生命價值的堅決守護。就像一首詩,詩歌節也希望能透過不同詩人的交會,開拓彼此的視野,在一個異托邦裡,作烏托邦的想像。詩就是我們的護照,我們的通行證。

策展人  鴻鴻
民國114年9月